國際時尚品牌Gucci宣佈,即將在5月底在美國五家門店接受比特幣、狗狗幣等加密貨幣付款。作為全球第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高端奢侈品牌接受加密貨幣交易,這有什麼重要意義?Gucci能夠在時裝界成功搶灘抑或只是蹚一渾水?
Gucci接受的加密貨幣主要以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包括 Bitcoin、Ethereum、Wrapped Bitcoin、Litecoin與Bitcoin Cash,以及包括Dogecoin和Shiba Inu在內的 Memecoin。
顧客可以透過Gucci發送的電子郵件取得QR code連結,或者用手機掃描店內終端機連結到加密貨幣的付款程式,便能從錢包中完成轉帳。
資料來源:Vogue Business、CNN
Gucci 在美國的5家專門店會在2022年5月底率先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當中包括:紐約Wooster Street、洛杉磯Rodeo Drive、Miami Design District、亞特蘭大Phipps Plaza 以及拉斯維加斯 The Shops at Crystals。
Gucci又指,計劃在今年夏天,將加密貨幣支付服務擴展到牌子北美地區的所有直營零售店。
資料來源:Lifestyle Asia
不是。在Gucci之前,德國時裝設計師Philipp Plein在2021年8月,宣佈全球實體店和線上商店都能接受加密貨幣付款,成為第一個接受加密貨幣的主流時尚品牌。Philipp Plein接受訪問時表示,這項創舉為他公司帶來很多加密社群的新顧客。他又指,雖然2021年透過加密貨幣的交易佔其1億歐元的線上收入僅3%,但預期今年使用加密貨幣進行的交易額將會達到1,500至2,000萬歐元。
Off-White™ 亦於2022年4月正式於米蘭、巴黎和倫敦旗艦店開放加密貨幣支付,消費者可以選擇Bitcoin、Ethereum、Binance Coin、Ripple、Tether 和 USD Coin 等不同幣種來付款。官方又指,付款上不會有任何限制。
然而,Gucci是全球第一個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傳統奢侈時裝品牌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資料來源:BNN Bloomberg、Hypebeast
Gucci接受加密貨幣是品牌進軍Web 3.0世界的最新動向。Gucci瞄準元宇宙趨勢早就有跡可循,這幾年可見Gucci為佈局Web3.0動作頻頻:
2021年Gucci慶祝品牌100週年,以 Gucci Aria系列作為靈感,推出首個四分鐘短片的NFT,並在同年6月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 250 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同年2月聯同Superplastic的虛擬藝術家攜手打造《Supergucci》NFT系列作品,讓Gucci成為第一個發布NFT的奢侈時裝品牌;同月,傳出Gucci將與The Sandbox合作的消息,Gucci將在平台上推出自家虛擬世界「Gucci Vault」,為了業務未來發展,Gucci表示將在計畫啟動前為公司員工提供NFT和加密貨幣相關的培訓。
根據2021年度的Vogue Business Index,Gucci是最受Z世代認可的品牌,這被認為歸功於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勇於創新。品牌所屬的Kering(開雲集團)行政總裁Francois-Henri Pinault在2月亦曾公開表示,以Gucci和Balenciaga等為首的創新團隊,正在尋找與Web3.0和元宇宙的相關機會。他當時又指,雖然正處於早期階段,沒有確定什麼,但Kering旗下品牌是採取的方法是「測試和學習」而不是「等待觀望」。
Web 3.0的時裝世界中,不論發售、展示、合作還是應用,NFT 都是產業裡暫時最核心的角色。不難理解,因為NFT本身對於普羅大眾是最易入口的項目。
公司角度出發,NFT主要目的不過作為一個工具。品牌通過數位時裝,並賦予其 GameFi 玩法以及元宇宙中的應用,投過不同稀有度、二級市場交易,增加「服裝」本身的流動性,同時帶動起新型消費流量和顧客。因此,相比如RTFKT、Republiqe、Genies等強調「自下而上」價值觀,專攻數字時尚領域的品牌,傳統奢侈品牌的NFT不過是錦上添花,一種消費拓展。
Gucci接受加密貨幣支付,可謂以另一個更直接的切入點擁抱Web 3.0和元宇宙,進入數字產業。因此,縱觀傳統時裝消費行業,正在處於過渡和觀望的階段,形容Gucci是打破行業先例,也不為過。
資料來源:Vogue、Highsnobiety、Bloomberg
Gucci接受加密貨幣支付弊大於利?與其他時裝或是零售品牌一樣,Gucci開放加密貨幣支付,便會自然受影響於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作為Kering開雲集團旗下的一大重心品牌,銷售商品波動,或多或少會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當零售價格受制於cryptocurrency出現大幅波動時,單一商店以至品牌整體如何盈利,將會成為關鍵。
資料來源:Vogue Business、Forbes、NFTGo